瑞安、海淀两家县融入选这份国家级名单!
时间:2024-06-28 10:00:42  来源:中国县市报研究会秘书处

日前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

《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案例入选名单》

1.jpg

中国县市报研究会会员单位——浙江省瑞安市融媒体中心、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双双成为入选案例。

2.png

      近年来,瑞安融媒一直在全力建设基于“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互联网枢纽型传媒,重点打好体制机制改革、传播格局重塑、融媒产业发展三大攻坚战,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媒体深度融合标杆。

3.png


       一是架构能增能减,管理效能最优化。

      中心主动退出财政预算单位,创新实施三定方案与专班运行相分离,打通单位属性壁垒,实行党委会领导下的“媒体+公司”一体化运行模式,下辖行管会、编委会、经管会、技管会,推行机构设置去行政化、绩效薪酬市场化、团队运作专班化、工作室孵化常态化,孵化21个工作室,创立瑞安数发、瑞安文发、瑞安农发、瑞安职发等12家子公司,培育出内容生产、空间运营、数字研发、文化创意等20余支专业化团队。

       二是干部能上能下,竞争上岗常态化。

       实施人员行政级别与实际岗位相分离。所有专班、所有中层干部均以一年为限,每年一次推倒重来、重组再生,畅通干部能上能下渠道,所有员工参加工作满三个月的即可竞聘中层,以所有员工投票数最高者为胜。2024年2月中层干部竞聘完成后,“80后”占40% ,“90后”占30%。同时实行普通员工全员双选、落聘人员轮岗,并引入专业技术序列和管理序列并行发展模式,为新阶段媒体深度融合打下扎实的人才基础。近日,人事机制改革案例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案例”,系全国11个案例中,唯一县级入选案例。

      三是薪酬能多能少,绩效考核市场化。

      构建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绩效考核体系,实施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员工基础薪酬占总薪酬17%以下,实施以阿米巴管理和KPI指标为基础的OKR绩效法,以岗位与能力定薪、按业绩和贡献付酬,实现事业、企业、临聘等多种身份人员同工同酬同考和内部“身份无感”;实施“三张清单+三线指标”考核制度,针对专班层面,重点考核社会效益清单、经济效益清单、队伍建设能力清单,针对专班总监,按照高线、标线、底线“三线指标”实施分类考核。改革经验被浙江省委宣传部制作成教学视频案例,并在浙江广电系统人事干部培训班做专题分享,2023年入选浙江省创新深化改革清单典型案例,是浙江全省唯一县级媒体案例。

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

作为全国区级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者”

海淀融媒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下好“先手棋”

在发展中融合

不断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

区级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创新改革的过程中

“中心+公司”一体化双轮激励新路径

成为人才建设的有力保证

打破身份壁垒,畅通培养路径

“中心+公司”一体化双轮激励新路径

4.jpg

     打破编制职级的身份壁垒。采编业务部门全部打通,人员不再区分平台隶属,全部都是全媒体记者、全媒体编辑,全部进入全媒体采编流程,优化了采、编、播等业务技术队伍。统一身份有效实现了内部融合,促进了人员跨平台流动和生产协作,激活了创新创造的源泉。

     把更多熟悉新媒体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同时利用公司模式进行自主招聘,实现“造血功能”,队伍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5.jpg

     建立统一绩效考评机制。以“同岗同考、同工同评,客观公正”为原则,建立“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奖励”的薪酬体系。各岗位依据岗位职责设定采编绩效、运营绩效、技术绩效及行政绩效四类。建立以全媒体新闻人才、数字传媒技术专业人才、复合型项目运营人才为重点的培养激励机制。

     探索建立“移动优先”的新型考评体系,将移动端发稿量、阅读量、转发量、粉丝增量等纳入考核指标,以增强媒体品牌运营能力为导向。其中采编绩效通过“海淀云”流程设置实施实时显示统计考核,采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种方式进行评定。

7.jpg

       实施近3年来,采访中心记者已全部具有全媒体发稿能力,作品数量、质量大幅提升、人员使用效率大幅优化。“‘掌上海淀’客户端依托数字孪生社区深度融入社会治理”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3年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成长项目。《镇“淀”之宝》第一季荣获北京新闻奖,并被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2023两岸青年峰会”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2.5亿,“携手绘青春 奋进新时代”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7亿。

7.jpg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路径。海淀融媒立足媒体融合发展定位,制定“选择人才优质化,培养人才专业化,储备人才前瞻化”的人才战略部署。在全媒体理论、应用、实战三个层面构建持续、高效的培训体系,促进传统采编人员转型升级为全媒体行家里手。

       一是开展多层次理论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以内部培训和外部行业专家相结合为主要形式,邀请中宣部、中国记协、央视、抖音、快手等业内权威专家和优秀媒体人,开展全方位、全覆盖、全参与的培训,3年来共计培训近800人次。二是建设融媒体培训体系。联合驻区重点高校、科研机构、互联网领军企业,成立中关村媒体融合发展联盟,发挥联盟成员人才优势,指导采编人员制作“主题准、内容精、呈现趣、形式炫”的新媒体作品,带动新闻策划和制作能力提升,将区域智力资源转化为海淀宣传优势。三是建立专题辅导机制。确定主题宣传、内容创作、传播策略等专题,邀请相关专家与采编一线团队现场深度对接,对作品进行点评,以评代训,提高全员讲好海淀故事的技能本领。

8.jpg

      加大市场化薪酬引进人才力度。利用“中心+公司”的优势,坚持对外引才,参照市场化薪酬水平,采取灵活的招录方式,从市级媒体引进多名精通融媒体业务、懂经营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中心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在新媒体时代,传媒生态发生了变化,互联网媒体的兴起,给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海淀融媒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的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辅之以公司高度灵活的体制,实施项目市场化管理、公司化运营,建立起自我“造血”模式,立足海淀本土特色,不断探索市场切入点,提升融媒体中心的品牌影响力,推动高质量发展。